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帖稱,孩子最近交了新朋友,但是,這位新朋友不僅說臟話,還伸手要錢。這位媽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和這樣的壞孩子一起玩,但是又不想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無奈之下,只得上網求助……
許多父母看來,比起學習,交友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然而,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年級,正值學業的起步階段。越年幼的孩子,涉世未深,就越容易被不良風氣帶壞。如果孩子周圍沒有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例如,和同學吵架帶來的煩惱,不良交友帶來的壞習慣,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此外,大部分父母知道粗暴干涉肯定無效,但是,又想讓兒子離這些“壞孩子”遠一點,所以常常會忍不住旁敲側擊:
孩子們聽完這話,不免產生疑惑:
01 / 一起玩就是好朋友!
關于友誼的概念,一年級的孩子往往還處于萌芽的階段,簡單地認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根據心理學家塞爾曼提出的兒童友誼發展階段論,3-7歲的兒童還沒有形成友誼概念,兒童間的關系只是短暫的游戲伙伴關系。對這個階段的兒童來說,朋友往往與實利和物質屬性及其鄰近性相聯系。這個時期的友誼還很不穩定。
等到孩子再長大一點,進入4-9歲這個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求朋友能夠服從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簡單來說,如果順從自己就是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
開頭案例中的一年級的兒子加入了小天才電話手表群,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再者,群里發搶積分紅包的互動,新朋友要求帶奧特曼卡來換取玩耍權利以及進一步索取金錢作為籌碼等等這些行為,實際上都是一種兒童之間實際的物質性利益交換。在他們眼里,有了這樣的互惠互利的交換才能成為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否則,就不能在一起玩耍。
因此,當媽媽發現群里其他孩子的辱罵時,兒子的第一反應卻是遮掩,說明兒子已經意識到辱罵是一種錯誤的行為,被媽媽發現會受到懲罰。此外,媽媽提到自己曾經干涉過一次兒子的交友,沒有處理的很好,或許給兒子留下了些許心理陰影,開始害怕媽媽對自己交友的過度干涉。
綜合考慮之下,一想到媽媽極有可能會再次插手,導致自己失去這些擁有共同愛好、可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為了保護這些朋友,兒子不惜選擇掩飾和自我犧牲去維持這段友誼。
02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許多孩子說臟話、愛罵人往往跟父母與周圍朋友的交往方式有關,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人際范圍窄,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在模仿大人這件事上,每個孩子都是小天才。爸爸打電話時不經意罵出的臟話,媽媽打麻將時和阿姨們無意的調侃,要是偷偷被孩子聽了去,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足額這爸爸媽媽的樣子使用這些詞語。
可見,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起到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潛移默化中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言談舉止。
03 / 社交意識的培養,只早不晚
雖然沒答應給錢的要求,但是那孩子還是喊兒子下樓一起玩,兒子就屁顛屁顛跑下樓了。說明同齡玩伴之間最在乎的還是“玩游戲”,能在一起快樂的玩耍最重要。但是,一味追求利益的索取,孩子自己也會感到身心疲憊,久而久之,可能就會自動放棄不合適的朋友。在沒有建立起健康、良性的交往模式之前,孩子的社交行為可能會以自我犧牲或挫敗退縮告終。
剛剛進入幼升小階段的孩子,交朋友不僅僅是獲得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推動器。所以,當孩子的交往模式初步顯現時,正是發現問題、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建立友誼的大好時機。作為父母,應該抓緊關鍵時期,幫助孩子增加和同伴交往的機會,進一步發展高質量的同伴關系。
如今,社交能力已然成為了一項現代社會的重要技能。一年級,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交朋友,交好友是非常有必要的。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強,抓緊時期,打好基礎。別等到高年級再去亡羊補牢,那時候需要父母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可是巨大的。隨著年齡增長,朋友會越來越多,孩子形成的人際圈也越來越大。不同的人際圈能影響一個人的視野和格局,好的朋友就像一雙隱形的翅膀,讓孩子們在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一起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