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河南9歲男生一提上學就發燒
///
一到上學的時間就感冒發燒,請假不去學校,念書時多少人起過這樣的小心思?孩子裝生病不去上學,又在多少家庭發生過?
當然,孩子為逃避上學裝生病常有,但有的病在大人、醫生的眼皮子底下可不是想裝就裝出來的,比如......
在河南商丘,有一位9歲的小男生,一提上學就發燒39、40度。
這位名叫軒軒的男生,正上小學三年級,當爺爺奶奶或是父母一提到讓他上學,軒軒就會發高燒,甚至會高燒到將近40℃,一說不上學就退下去了。這很叫家里人疑惑,同時更多的還有擔心。 好幾次發燒到這么高,家長帶軒軒到兒童醫院做檢查,能查的都查了,后面甚至做了骨髓穿刺,CT檢查,什么毛病都沒有發現。 這孩子怎么了? 父母家人更急了,后來聽醫生建議去看了心理門診...... 經過青少年心理科大夫一番了解診斷,表示軒軒的癥狀為“輕度抑郁”,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 原來他不是身體健康的疾病,而是“心靈發燒”了。 這種一上學就“心靈發燒”的遠非個例...... (圖來自春雨醫生) 為什么會這樣 來聽聽咨詢師的解讀? 在心理學上,當我們有一些想法話語、壓力情緒沒辦法表達,或者因為種種原因說不出口的時候,就通過軀體的反應來表現出來,叫做“軀體化”。 例如某人說不想去上班,周圍的人會說“你怎么可以不想上班,你必須得去上班,你得上進,你得掙錢養家......” 那這人可能最后就只好說,“我今天身體不舒服”。 生病了,不去上班,當然情有可原。 在孩子上學的事情上也是這樣的。 通常家長一聽到自己家孩子說我不上學,就開始頭暈了,氣粗了,心跳加快或變慢了,各種起化學反應!有的很不可思議,有的很焦慮,有的憤怒,有的無力,總之都會起大的一個情緒。 當一個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粗暴一點的家長會直接說“不行,你必須去”;多半家長都會跟他講道理,“人家小孩子都去上學了”,“小孩子上學天經地義,怎么能不去上學?”“你這孩子不上學是不對的”,“三年級就不上學了,你一天怎么辦?”“不好好學習,你以后要去掃大街??!” 家長能接受孩子不上學嗎? 所以這孩子說不出口,或者孩子心里知道,我說出來爸媽是不可能接受的。最后,我只能用我的軀體語言來告訴你,我發高燒,我生病,我上不了學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有心胸容許孩子各種表達,家庭是孩子最后的港灣。當我們能留給孩子情緒表達的空間,允許表達不舒服、有壓力,疾病才不會升級為"軀體化"表達。 那作為一般情況,當我們聽到了我們的孩子,比方自家姑娘說爸爸我今天就是不想上學,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去安撫? 孩子表示“厭學、不想上學” 這種情況怎么辦? 不想上學、不想上班,是一種生活化的、真實、正常的心理,全國人民老少都可能出現這個情況,不用一聽孩子說不想上學,就馬上上升到“糟了,這孩子厭學了”,“他現在不愛學習,以后就沒出息”的高度。 接受事實,面對事情面對事情 和癥狀共存 孩子的情緒有起伏、學習的積極性不穩定很正常,也許他晚上沒睡好,一時有情緒;也許他學習壓力大,想拿好分數,希望得到老師父母表揚,卻不得其門而入;也許他不習慣新換的老師、同桌,或者在學校人際交往受挫...... 作為父母接受事實,做個心理預期很重要——上學路漫漫,孩子會有很多種原因不想上學。從來沒有出現過不想上學想法的孩子,才是少數人! 犯不著一聽孩子說不想上學,脾氣立馬上來。 當家長平時就保持親子交流,孩子有什么事情能跟父母暢所欲言,一時的壓力情緒是很容易疏解流動的。 如果平時親子關系就有問題,有事情不能交流,那這些事情就是一個信號,是時候停下來,不被事情牽著走,而是回看一下親子關系怎么不溫暖了。 父母是有能力去處理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的,唯一的阻礙就是:父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get這個心理學小技巧,你就能擺脫情緒上腦,解決當下問題: 孩子說我不想去上學, 如果你的情緒起來,這樣做: 深吸一口氣,向后退一步,想象把情緒留在原地。 然后對你情緒所在的位置說: “情緒你在的時候,我就解決不了問題?,F在我看見你釋放你,去解決問題?!?/p> 想象一陣颶風把這個情緒吹到空中,吹的很遠,直到看不見。每次出現情緒問題,都可以多重復實行。 然后輕松地去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親子溝通,重回親密 ——先聽后說,跟孩子做自己人,一起面對 當問題出現之后,我們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想法,聽聽孩子怎么說。這相當于把孩子拉過來,和孩子共同去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不然家長“你怎么可以不去上學”一句話說出來,孩子的想法沒了解,不去上學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更糟的是,孩子的心離你更遠了! 所以如果孩子說不想上學,我們記得要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哪怕只是重復孩子的想法“嗯,你這會不想去上學”,加上更進一步“你很煩/你不舒服/不開心(感受表達),我很想關心你,你能跟我說說,發生了什么事,你為什么不想去嗎?” 這樣和孩子一起去面對不想上學的問題,而不是讓孩子單槍匹馬面對他不能解決的問題和自己家人,大人的情緒。 還有一個很有效果的小方法: 當孩子不想上學,朝著你抱怨時,你可以共情他的感受,分享你或周圍人不愿意上學的經歷和心情。 例如“我小時候和你一樣,也不想上學,甚至程度比你還嚴重。我會在周日下午就開始焦慮下周一了......” 聽完這些,孩子就會舒服很多,他的感受被看見被接住了,他也會感覺媽媽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想法沒什么大不了的。 今年十月,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公布。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焦慮障礙占4.7%,重性抑郁障礙占2.0%《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 這些數字觸目驚心,幾乎可以說,每5個青少年里就有1個患有抑郁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真的不容小覷。 愿每一個家庭都不用等到孩子用身體癥狀表達不舒服,才正視孩子的感受,需要想方設法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愿每一個大人、孩子都可以敞開心扉,如實表達自己。 敞開心扉,如實表達,才是我們給孩子最大的底氣!